close

     聖以薩克廣場尼古拉一世像6.jpg構成聖彼得堡城市天際線的聖以薩克教堂,歷經四次遷移才辛苦興建而成,原來是為了慶祝與聖人以薩克祭祀節日相同的彼得大帝生日的紀念教堂。

興建於西元1818年,經歷40年歲月,用了四百多公斤的黃金做裝飾,112根花崗岩柱架構了這座高達102公尺,建築面積達一萬一千平方公尺的巍峨聖以薩克教堂。當年為了打穩地基就以龐大的人力耗去五年光陰,利用兩萬四千根高達6.5公尺的木樁打入地質鬆軟的涅瓦河畔,鞏固起這座龐然大物的主體,建築師奧古斯都(Auguste de Montferrand)更以鋼骨結構取代舊有的磚造設計,並覆以作工繁複的金箔屋頂鑲崁而成,同時在半圓形的鍍金屋頂上,另有一個別緻優雅的小圓頂樓,能俯瞰聖彼得堡市容。在教堂的下層支柱設計則是頗富西方的建築藝術特色,當年從三十公里外芬蘭灣運來的16根高達十七公尺粗大石柱,成雙地排列在教堂四面,托起雕花的山牆,造型相當壯觀。

寬敞金碧輝煌的教堂大廳,四壁繪有價值連城的壁畫與聖像裝飾,空前的裝潢創舉是將從各地運來的彩色礦石,拼貼與雕刻成各種聖像裝飾,當中最引以為傲的是大廳內的聖像屏,以400公斤的黃金與16噸的孔雀石、1000噸的天藍色礦石裝飾,三層的聖像屏以馬賽克、孔雀石、金箔與彩色玻璃拼貼而成,華麗非凡且別出心裁!

模仿梵蒂岡聖彼德大教堂而興建的聖以薩克教堂,因雄偉的規模而成為世界第四大的天主教教堂,僅排在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倫敦聖保羅教堂與佛羅倫斯的聖母百花教堂之後。  凱薩琳宮2.jpg

   

壯麗的冬宮不僅是俄國歷史與建築的瑰寶,更可說是世界文化的寶藏庫。在西元1754年開始興建,是義大利建築師拉斯特雷利(Francesco Rastrelli)改建西元1711年的原始宮殿建築,重新規劃為巴洛克風格的代表性建築物。

 隱士盧博物館23.jpg佔地共9公頃的3層建築物,高約20公尺,長288公尺、寬140公尺的封閉式長方形建築物建有約1,057個房間,共有1,886個門、1,945個窗戶與117座樓梯。冬宮建築群大致可分為五個不同時期興建:冬宮(西元1754 ~ 1762年)、小漢彌頓宮(西元1765 ~ 1765年)、大漢彌頓宮(西元1771 ~ 1778年)、新漢彌頓宮(19世紀初)與漢彌頓劇院(西元1783 ~ 1802年)等五部份,藏品高達數百萬件,從建橙汁後,即為俄國的行政中心;在蘇維埃社會政府時期,將這五座宮殿建築規劃為著名的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與英國的大英博物館、巴黎羅浮宮、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與埃及開羅博物館並稱為世界五大博物館。

冬宮的外觀建築特色不一,但內部的設計與規格卻非常統一,淺綠色宮牆、雪白立柱、深邃的長廊、華麗的吊燈、細緻的壁畫等皆令人驚歎不已。宮殿正面的中央有三道拱型鐵門,入口處的屋頂上有一組阿特拉斯巨神戰車雕像,威風凜凜的戰神策趕六匹馬,立在戰車上,讓人一見即感到冬宮的雄偉與誇耀宣示。

順延著金碧輝煌的迴廊,入眼所見的內部裝飾更是華麗,大理石、孔雀石、石青石、斑石、碧玉、水晶、雕塑等,珠幃繡裏的豪奢,頗讓人咋舌。例如黃金廳顧名思義即是這個大廳裡所用的材質只有黃金,從天花板到地板,由牆壁到傢俱全都是以黃金打造;在小漢米頓宮的大廳,置放著一個鐵製的金孔雀,每週三的17:00固定會綻開花屏,開始為時大約5分鐘的報時表演。此外,在御座大廳的沙皇寶座背後,有一幅以四萬五千顆大小鑽石拼成的俄國地圖,價值連城也直接宣耀著帝俄沙皇的財富。

 

 彼得夏宮3.jpg集合了俄國、法國、德國與義大利工匠所建成的彼得夏宮,在工藝技術與歷史意義上享有非凡的價值,雖在二次大戰期間被德國人毀壞大半,然歷經多年修復與整存,彼得夏宮已經逐步恢復當年的風光美景,甚至列名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中。面積達一千五百公頃,地域寬廣,以大小共20多個宮殿和3個主要的大花園建構風格各異的俄國帝王宮殿氣度。



  然而,因彼得大帝的性格使然,彼得夏宮的庭園建築設計與佔地面積遠勝過此地的宮殿建築群,也讓彼得夏宮庭園的園藝景致成為一絕。秀麗的彼得夏宮以大宮殿為中心,前後依天然地勢區分為上花園、下花園,這裡最大的特色是以彼得大帝的渴望有比美凡爾賽宮花園的心願為主,故凡有宮必有池,有池必有泉,有泉則雕像定然在側;致使單在下花園中共有大小150多個各式各樣的趣味造景噴泉,所謂的『噴泉之都』,形容的便是從春到秋天裡,大小噴泉同時噴發,如同珠簾般的美景

西元1925年前,十二月黨人廣場乃是名為元老院廣場(Senate Square),之所以於後來改名是為了要紀念發生在西元1825年的流血政變—十二月革命。
在西元十九世紀初期,歐洲民主狂潮蔓延到俄國,當時部份思想較為開放的年輕軍官遂希望能將俄國帶上民主自由化的政治體制,卻遭到當時沙皇反對。西元1825年12月14日,趁著剛登基的尼古拉一世根基尚不穩,這群較為激進的自由黨人率領三千名黨人,在當時名為元老院廣場的地方,希望藉由政變達到廢除農奴等機制;然而,在沙皇尼古拉一世派兵鎮壓下,十二月黨人革命宣告失敗,參與政變者皆付出慘痛代價。這批俄國革命運動的先驅者遂被稱為『十二月黨人』;西元1925年的時候,為了要彰顯這批先驅的歷史意義,將當時發起革命的元老院廣場,更名為十二月黨人廣場。

十二月黨人廣場乃坐落在聶瓦河岸,鄰近海軍司令部大樓旁,廣場中央有一個圓形的大草坪,中央豎立著彼得大帝騎馬雕像(Ploshchad Dekabristov, Medny Vsadnik)。

         彼得大帝2=.jpg 彼得大帝青銅騎士像是聖彼得堡第一座的紀念雕像,由凱薩琳大帝在西元1782年下令建造。
凱薩琳大帝是彼得大帝女兒伊麗莎白女皇一世的媳婦,為了政治考量,出生德國的凱薩琳二世採取建造紀念銅像、榮耀先祖的方式,想要拉近與俄國沙皇和貴族間的距離,好能順利地進行俄國下一步的西化改革;為此,凱薩琳大帝在青銅騎士雕像的基座底部以拉丁文和俄文刻上了:凱薩琳二世獻給彼得大帝的字樣。


彼得大帝青銅騎士像由重達數百公斤的青銅為材質,花費當時著名的法國雕塑家法爾康涅( Falconet, Etienne Maurice)三年的時間雕塑而成。當年從芬蘭灣拖著這重達1,600頓重的大石頭,運到當時被稱為元老院廣場的十二月黨人廣場,已經耗去九個月的光陰,復又花費2年的時間為雕像做細部加工與修飾,又經過準確的計算,法爾康涅使直立的青銅馬能穩健地立在台座之上,因為這座彼得大帝青銅騎士雕像是以彼得大帝駕馭馬匹的英姿為雕塑主題,在整底設計上,雕塑的青銅馬匹僅後兩腳著地,前面的兩腿是昂揚的姿態,用襯托當年意氣風發的彼得大帝氣勢。


在十二年後始完成後的彼得大帝青銅騎士雕像表達出意涵深遠的泱泱風範--帶著桂冠的威猛沙皇凜然地騎著駿馬登上懸崖頂端,昂揚立起的馬腳下正踩著一條象徵『邪惡與敵人』的蛇;彼得大帝青銅騎士雕像完美地利用了整體設計結構傳譯了偉大俄國轉變與發展的企圖和光榮,自然地也成為聖彼得堡的象徵與代表。
俄國最偉大的詩人—亞歷山大‧普希金曾以著名的『青銅騎士詩』讚揚這座雕像,全文摘錄翻譯如下:我們要由這裡來對抗瑞典人,為了和那傲慢的鄰人爭一口氣,我在這裡開始奠基築城;我們被一種自然的力量所驅使,由此處開一條通往歐洲的出口,我們踏著堅定的腳步,由海上站立了起來。

        點我看更多俄羅斯旅遊介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鳳凰旅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